聖經節期的預言成就
目录
- 引言
- 研究以色列的节期的重要性
- 春季节期
- 3.1 逾越节
- 3.2 无酵节
- 3.3 初熟节
- 3.4 彼岑节
- 逾越节的预期成就
- 无酵节的预期成就
- 初熟节的预期成就
- 彼岑节的预期成就
- 秋季节期
- 吹角节的预示
- 赎罪日的预示
- 营棚节的预示
- 犹太文化的更多洞见
- 结论
- 常见问题解答
引言
在旧约《圣经》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预示耶稣基督即使弥赛亚(或希伯来语中的耶稣哈马西亚)即将到来的迹象。其中一些迹象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我们每年圣诞节都会读到的出自以赛亚书的预言。但你知道以色列的七个圣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来临的意义上也包含了预兆吗?让我们仔细查看一下。
研究以色列的节期的重要性
根据利未记23:4所说,“这就是耶和华所指定的节期,你们要宣告为圣会的圣会。”随后的章节描述了七个以色列年度节期,上帝的百姓要在这些时刻敬拜、忏悔、庆祝并思考神的供应。遵守的犹太人至今仍在庆祝这些特定的时刻。
那么,为什么今天研究以色列的节期如此重要呢?在歌罗西书2:16和17中,保罗说这些节期“不过是将来事物的影儿,但真体却属基督。”保罗的观点是这些圣经节日与弥赛亚直接相关,而这一点对我来说值得研究,即使今天我们已不再受律法的约束。这些节期可以分为两类:春季节期和秋季节期。
春季节期
春季节期包括:逾越节、无酵节、初熟节和彼岑节。这些节期有着什么样的预示呢?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春季圣日的意义及其实现。
3.1 逾越节
逾越节(也被称为逾越节)在尼散月十四日黄昏开始,它纪念以色列人从埃及奴役中的解救。哥林多前书5:7说:“我们的逾越节基督已经被杀献祭。”这个圣日指向了即将来临的逾越节羔羊,耶稣基督,他来为我们的罪而舍命。
3.2 无酵节
紧随逾越节之后的无酵节要求犹太人连续七天吃无酵饼。在圣经中,酵母代表着罪恶,而耶稣被描绘为没有罪恶的生命之粮,也就是“无酵饼”。
3.3 初熟节
初熟节是在逾越节后的安息日的第二天。这是一个将最早的庄稼归献给上帝的时刻。
3.4 彼岑节
五旬节(也叫作七七节或五旬节)发生在其后的50天。对以色列来说,这是一次庆祝一年中第一次丰收的盛会,也是纪念上帝在西奈山上颁发律法的日子。
秋季节期
秋季节期包括:吹角节、赎罪日和营棚节。这些节期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具体的预示成就,但它们与耶稣的第二次来临的事件密切相关。
8.1 吹角节
吹角节是犹太人的新年(罗希哈尚纳)的起点。在圣经中,这一天也标志着第七个月(提斯利)的开始,祭司要吹羊角号来宣布休息和敬拜的日子。传统上,这个节日是一个反思和悔改的时刻,为新年和即将来临的赎罪日做准备。
8.2 赎罪日
赎罪日(也被称为宽恕的日子或至圣日)在赎罪日的后九天,即提斯利月十日。这是一年中唯一一天,大祭司可以进入至圣所。这一天处理全国的罪,赎罪。许多节日都是休息、敬拜和庆祝的日子,而这个节日却是忧伤和与上帝和好的日子。
8.3 营棚节
营棚节(也被称为住棚节或构庐节)在提斯利月十五日开始,持续七天。这是一个敬拜和庆祝的时间,人们住在由树枝搭成的临时棚屋或帐篷中。上帝在出埃及记中说:“这是我让以色列子民在我从埃及地领他们出来的时候住在帐篷里,以孩子们知道。”
这个为期一周的节日也象征着上帝与他的子民同住的时期。
犹太文化的更多洞见
以色列的这七个节日构成了上帝完成救赎的终极计划的图景。有理由相信,由于耶稣对春季节期的确切实现,他也将在尚未实现的秋季节期上如法炮制。因此,研究这些节期可能为末世事件提供重要的确认。
秋季节期是末世的路标,当上帝留下一个迹象时,明智的做法是予以重视!春季节期和秋季节期之间的区别也突显了第一次来临和第二次来临之间的对比。耶稣首先来作为牺牲品,但下次他将以君王的身份再临。首先是羔羊,下次是狮子。
此外,以色列的节日只是犹太文化和历史中的一小部分,对于认真研究圣经的学生来说,它们可能带来非凡的启示。我鼓励你花些时间深入挖掘我们基督教信仰的犹太根源。
结论
研究以色列的节期对我们有助于目标明确地生活。这是又一个提醒,上帝有一个完成创世工程的计划。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设定日期,但秋季节期一旦真正发生,它们可能为末世事件提供宝贵的确认。秋季节期是末世的路标,当上帝留下一个迹象时,明智的做法是予以重视。
常见问题解答
问:圣经的哪些经文展示了以色列节期的意义?
答:利未记23章详细描述了以色列的节期及其背后的意义。
问:春季节期和秋季节期有什么不同?
答:春季节期主要是关于耶稣基督的第一次来临的实现,而秋季节期则涉及耶稣基督的第二次来临。
问:这些节期是否在今天仍然有意义?
答:尽管我们今天不再受律法的束缚,但以色列的节期仍然具有进一步理解上帝计划的重要意义。
问:以色列的节期与末世有什么关系?
答:根据圣经,秋季节期与末世事件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对应关系,可能预示着耶稣基督的第二次来临。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