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坦伽利瑜伽經的四章冥想唱誦 - 附有解釋 - #IDY2023
目錄
- 瑜伽經典:帕坦伽利瑜伽經
- 1.1 介紹
- 1.2 術語解釋
- 1.3 瑜伽的起源與發展
- 第一章:薩瑪諦帕達(Samadhi Pada)
- 2.1 修行的目標:正念與定境
- 2.2 瑜伽修行的八個要素
- 第二章:薩達那帕達(Sadhana Pada)
- 3.1 自我紀律與修行
- 3.2 瑜伽修練的內在行動
- 第三章:實現的奇蹟(Vibhuti Pada)
- 4.1 基於瑜伽修練的真知
- 4.2 瑜伽修練者的具體實現
- 第四章:解脫之門(Kaivalya Pada)
- 5.1 整體的解脫:瑜伽修練的終極目標
- 5.2 放下束縛:達到解脫的方法與過程
- 總結
瑜伽經典:帕坦伽利瑜伽經
1. 介紹
帕坦伽利瑜伽經(Yoga Sutras of Patanjali)是瑜伽修行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這本經典記錄了關於瑜伽修行的教導和原則,由古印度哲學家帕坦伽利(Patanjali)所撰寫。在這本經典中,帕坦伽利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將心靈、身體和靈魂結合在一起,以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解脫。
2. 術語解釋
在帕坦伽利瑜伽經中,有許多特定的術語和概念需要解釋。以下是一些常見術語的解釋:
- 瑜伽(Yoga):一種古老的印度修行方法,旨在透過身體動作、呼吸控制和冥想來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解脫。
- 修行(Sadhana):指個人在瑜伽修行中所執行的不同練習和行為,包括冥想、呼吸控制、身體動作等。
- 心靈(Cheetah):人的思想和意識活動的總稱,也被稱為“內在自我”。
- 靜坐(Dhyana):一種冥想的形式,指通過專注和內觀來實現心靈的平靜和集中。
- 解脫(Kaivalya):指在瑜伽修行中達到超越身心靈束縛的境界,實現自由和解脫。
3. 瑜伽的起源與發展
瑜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古代文明和宗教傳統。起初,瑜伽被認為是一種心靈修行方法,旨在實現個體與宇宙之間的和諧。隨著時間的推移,瑜伽逐漸被視為一種身心靈練習,以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解脫。
在過去的幾千年裡,瑜伽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流派和教學方法。帕坦伽利瑜伽經確立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它包括了修行的不同面向,從自我紀律到冥想和超越。
通過瑜伽修行的實踐,一個人可以達到對自己的提高和靈性成長,以及實現身心靈的和諧和解脫的目標。
第一章:薩瑪諦帕達(Samadhi Pada)
2.1 修行的目標:正念與定境
在瑜伽修行中,薩瑪諦或平衡的境界是最終目標。通過薩瑪諦,一個人可以達到對自己的超越,並與宇宙一體化。
要達到薩瑪諦,正念(Samyama)和定境(Dharana)是兩個重要的修煉方法。正念是通過專注和內觀來控制思想和感覺的能力。而定境則是通過集中注意力並使心靈保持在一個地方。
通過正念和定境,一個人可以達到心靈的安寧和穩定,並進入超越身心靈的境界。
2.2 瑜伽修行的八個要素
在薩瑪諦帕達中,帕坦伽利提供了一個瑜伽修行的八個要素。它們是:
- 禁戒(Yama):指對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為。
- 守則(Niyama):指對自己的自律和紀律。
- 姿勢(Asana):指定姿勢和體位的修練,有助於身心的平衡和靈活性。
- 息息相關(Pranayama):指呼吸控制的修練,有助於提高能量和意識水平。
- 退齋(Pratyahara):指覺察和控制感官的能力。
- 專注(Dharana):指集中注意力和守護心靈的修練。
- 冥想(Dhyana):指通過冥想和內觀來實現心靈的平靜和集中。
- 定境(Samadhi):指達到身心靈的平衡和解脫的境界。
通過這八個要素的修煉,一個人可以實現內在的平衡和解脫,並達到身心靈的和諧。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