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方法发展史
目录
- 概述
- 历史背景
- 2.1 17世纪:约翰·阿姆斯特朗·康尼厄斯的影响
- 2.2 19世纪:语法翻译法的兴起
- 主要语言教学方法的发展
- 3.1 直接法
- 3.2 音听法
- 3.3 交际语言教学法
- 3.4 全身反应法
- 3.5 人本主义语言教学法
- 3.6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3.7 其他创新方法
- 结论
- 参考资源
🎯 语言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
语言教学方法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从17世纪开始,随着语言教学专业化的确立,各种方法相继出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并具备理论支持。本文将以历史背景为线索,介绍主要语言教学方法的发展,并探讨其理论与实践。
2. 历史背景
2.1 17世纪:约翰·阿姆斯特朗·康尼厄斯的影响
在20世纪以前,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捷克学者和教师约翰·康尼厄斯(Johan Comenius)。他在17世纪出版了关于教学的书籍,主张关注儿童的精神发展,并认为他们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与周围世界的关联来实现的。康尼厄斯首创了归纳法语言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而非教授语言规则和语言分析能力。他主张通过模仿而非死记硬背的方式教授语言,并鼓励使用图片、阅读和口语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康尼厄斯的方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然而到了19世纪初,学校和欧洲大学再次回归了对古典拉丁文和古典文本语法的系统研究。
2.2 19世纪:语法翻译法的兴起
19世纪被称为"语法翻译法"的时代,这种方法明确地注重语法和文本的翻译,以便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此后,人们尝试使语言学习更加自然,更接近儿童学习母语的方式。直接法便于在19世纪后期引入,它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使用目标语言,专注于口语和听力训练,试图为语言教学提供更科学的基础。随后,出现了情境语言教学等其他方法,但真正的变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听说法。
3. 主要语言教学方法的发展
3.1 直接法
直接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广为使用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刺激、反应和反馈的模式,而语言学习意味着使用语言在交流中形成新的习惯并摆脱第一语言的旧习惯。直接法的课程侧重于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学生们会在练习中反复重复相同的目标语言项目。这与行为主义一致,因为它包括由教师或录音提供的刺激、学习者提供的反应和教师再次提供的反馈。
3.2 音听法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交际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方法崭露头角,得益于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涉及积极的心理过程和有意识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摆脱旧习惯。交际语言教学对至今具有重要影响力。它起初作为对以语法为导向的方法的一种反应,强调准确性而非流利度,并主张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交际。交际语言教学认为通过在课堂上真实交流的方式来达到目标语言的教学。
3.3 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在全身反应法中,教师通过身体动作给学生下指令,学生则通过模仿这些动作来做出反应。全身反应法认为学习是在一种最佳的警觉放松状态下促进的,这种状态下学习被认为是偶然和自然发生的。
3.4 人本主义语言教学法
人本主义语言教学法基于这样的观点:整个社会和情感人格应该参与语言学习而不仅仅是头脑。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出现的三个人本主义方法,即沉默法、建议教学法和社群语言学习法,都强调了这一理念。沉默法,顾名思义,是一种主张教师尽量保持沉默,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法基于一种理念,即在达到警觉放松的最佳状态下,学习将意外而自然地发生。社群语言学习法则认为学生是有情感的人,学习发生的前提是他们不感到威胁。教师在其中扮演类似辅导员的角色,并逐渐鼓励学生变得更加独立和合作。
3.5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它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密切相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基于这样的思想: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学生的评估不仅基于他们是否成功完成任务,而且还基于他们完成任务所使用的语言。
3.6 其他创新方法
近年来,出现了其他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涅槃法(Dogme)和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涅槃法鼓励教师在不使用教科书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并专注于语言在对话中的自然流露。CLIL则将课程内容和外语教学整合在一起,共同进行教学。
结论
语言教学方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支持下出现并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平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资源